“>
陳海濤和陳琦在會商《降魔成道》的分鏡頭劇本。陳海濤供圖
念念敦煌12年,這對情侶把壁畫做成動畫
北京,寒冬,中國國傢藏書樓文津堂,周日起年夜早來聽講座的人坐滿瞭臺階,站立的步隊排出瞭年夜門,其實擠不出來的隻能在年夜廳站著看年夜屏幕直播。敦煌研討院陳海濤、陳琦合著的《圖說敦煌二五四窟》,在這裡舉行舊書分送朋友會。
間隔1981年,上海美術片子制片廠依據敦煌壁畫《鹿王本生》出品動畫片《九色鹿》曾經曩昔30多年瞭。我們再一次看到敦煌壁畫被做成“敦煌動畫”,是在陳海濤和陳琦的作品《舍身飼虎》和《降魔成道》中。
“年夜片”“朋克”“口紅”,這些時興的詞匯若何與有1650多年汗青的莫高窟發生聯繫關係?陳海濤接收中國青年報・中青在線記者專訪,對這座曾令張年夜千、常書鴻等藝術傢為之動容的254窟,停止瞭古代闡釋。
《降魔成道》壁畫自然為動畫預備
敦煌藝術歷經10個王朝,現存壁畫5.5萬餘平方米,彩塑2000餘身。254窟開鑿於北魏同一河西後,阿誰年月被稱為“從顧愷之到劉勰的世紀”,中國的文學與美學高度活潑。洞窟中“舍身飼虎”“屍毗王貿鴿”“薩�食傻饋鋇燃復Ρ諢�,都是敦煌藝術的出色代表作。
動畫《降魔成道》從動議到劇本成型,花瞭兩年,改瞭30多稿,從2012年啟動制作到2016年終極完成,又用瞭4年。“我們沒有後人的經歷,從頭漸漸探索,從壁畫到線描,到舉措設定、說話表達,要做出敦煌味兒。”陳海濤為我們揭秘,若何把靜態的壁畫做成靜態的動畫?
起首,需求對壁畫有體驗,得進洞窟摹仿。在此經過歷程中,聯合高精度的數字記憶,構成精緻的線描;再依據學術史的收拾,對其停止分鏡頭的design,這是停止數字媒體表示的基本。
然後,追求文本的經典。陳海濤曾反復研讀《普曜經》等佛經,佛經中有人物感情、敘事沖突,是很好的劇本;他為動畫中人物design的臺詞來自“變文”――敦煌在唐五代大批風行“變文”,即把佛經釀成絕對世俗化的說話。
《降魔成道》講的是悉達多王子若何戰勝心魔成佛的故事,“一切的形狀design、人物抽像design、顏色,都是從敦煌壁畫和北朝體系裡獲取的。”陳海濤先容,魔女面龐很是豐腴,這是聯合那時的審美特征design的;她們色誘悉達多時手中所持的花朵,也來自壁畫上的圖像;眼睛畫著魅惑的藍色眼影,以顏色付與魔女的“精氣神”。
經文中記錄,當悉達多終極折斷這些魔眾的兵器時,漫天灑落花朵,“菩薩沉默不雅,如看童兒戲”。“他不是要覆滅對峙面,而是好像對待一群蒙昧的、被惡蒙蔽的頑童。現代畫師在畫魔眾時,也畫成瞭胖胖的、留著朋克頭的心愛抽像,我以為這個壁畫自然就是為動畫預備的。”
陳海濤發明,現代畫師對經文也有相當的懂得,好比,畫面上有一小我物拿著凈瓶,手裡灑出水。而細心讀經文會發明,這個細節講的是臣子發明薩�釋踝擁男值鼙�痛得暈倒在地,於是灑水讓他蘇醒。“這在經文中長短常短的段落,但就像導演拍片子,腳本在此有一個要害性轉機。”
“我們要做的,就是應用數字媒體的特徵,把昔時畫師營建的復雜、豐盛的空間加以展示,輔助不雅眾進進畫面的意境。”陳海濤告知中國青年報・中青在線記者,今朝,關於254窟整窟汗青的動畫曾經啟動;將來,將構成以經典洞窟為點、時期為線、敦煌為面的敦煌藝術闡釋的群落。
“敦煌給我的感到一向很明麗”
陳海濤和陳琦是中心美術學院附中的同窗,2006年分辨結業於北京片子學院動畫學院和中心美術學院油畫系。然後,這對情侶雙雙分開北京,遠赴敦煌。而讓他們作出這小我生嚴重決議的,恰是這幅《薩�侍�子舍身飼虎》,“一進254窟,就感到這個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年夜片”。
時光回溯到2004年,陳琦研討生一年級的練習被導師設定在敦煌,陳海濤也一同前去。在洞窟中,他們與壁畫靜默絕對、潛心摹仿。
《薩�侍�子舍身飼虎》是釋教美術中的罕見題材,但有一處細節在其他同題材繪畫中從未見過:薩�視彌裰Υ唐坪砭保�跳下山崖,讓山君可以先舔他的血,恢復精力後再食他的肉。畫面上同時表示瞭用竹枝刺頸的薩�屎吞�下山崖的薩�剩�他們的眼神彼此對視,似乎在彼此問詢:“獻誕生命,你懊悔嗎?”“不,我盡不懊悔,我不求尊榮貧賤,唯願輔助眾生。”這種對感情和心坎的探討,使畫面不再僅僅是對釋教教義的簡略圖解,而具有瞭一種震動人心的藝術特質。
練習停止臨回北京之前,陳海濤和陳琦帶著摹仿的作品,往造訪那時的敦煌研討院院長樊錦詩。樊錦詩被稱為“敦煌女兒”,自從1962年作為北年夜考古系先生第一次來莫高窟練習起,在敦煌待瞭平生。“樊院長跟我們說,敦煌就像一個學院。”這讓陳海濤動心瞭,能在這裡學一輩子!
不外真正待上去後,挑釁也隨之而來:地處東南,闊別文明和學術的中間;跟著孩子的誕生,教導是一個題目;怙恃年事年夜瞭,醫療也完善……但陳海濤很真摯地說:“沒有感到苦,敦煌給我的感到一向很明麗。”
剛到敦煌研討院任務時,一項義務是持續深刻摹仿254窟的壁畫。為瞭取得對現代藝術最逼真的體驗、對壁摹仿是最好的進進方法。日復一日,陳海濤和陳琦靜靜地坐在洞窟中,洞裡陰冷,就穿上厚厚的衣服,但冷意中,仿佛能看到現代匠師篳路藍縷的創作畫面。
陳海濤還做過練習講授員,每次帶十幾位從各地船車勞頓趕來的不雅眾觀賞。“他們一進洞窟,眼睛裡就會煥收回一種光榮,臉上的風塵一掃而空,這給我很深入的印象和震撼。”
陳海濤和同事已經花瞭兩個月時光,收拾老師長教師們留下的畫庫。“老師長教師們細致地梳理壁畫中承載的現代藝術成績,我能感到到他們的氣味,他們假如不高興,不會幹那麼多年。”
此刻,陳海濤終年住“山上”――這是他們對莫高窟的昵稱,常常一個月都不進城。他說“進城不了解幹什麼”,但在“山上”的生涯特殊充分:凌晨6點多起床,唸書,8點半很等待地往吃一頓早飯,然後往洞窟畫畫,或許和團隊一路任務,有空還能沿著三危山走一走,“敦煌真的是一個讓人不竭進修的處所”。
念念敦煌,必有回響
2016年,到訪敦煌莫高窟的不雅眾近140萬人次,各類外展也有近50萬不雅眾,但年夜多是促一瞥。2016年9月,敦煌研討院成立文明創意研討中間,陳海濤任副主任掌管任務,陳琦作為美術所的一員,也跨部分一起配合,介入開闢既具敦煌特點、又能讓通俗人介入此中的文創產物,並為之取名“念念敦煌”――隻有更多人對中國的傳統文明常思常念,敦煌的魅力才幹真正獲得弘揚。
他們design瞭一系列與敦煌文明相干的體驗,體驗者可以介入手繪畫稿制作動畫片、型染、羊毛與絲綢手工制作等課程;文創產物有明信片、絲巾,甚至還發布瞭敦煌色系的口紅――一支“紅蓮灰”色號的口紅,口紅管頂部的圖案就來自莫高窟有名的“三兔藻井”。
“我任務10年的時辰,常有模糊感:敦煌1650年的汗青,老師長教師們70多年的汗青,和我的10年,彼此交錯在一路,發生瞭汗青的永恒感。”陳琦曾在一個洞窟的墻壁一角,看到一個寬厚的掌紋,這是在壁畫地仗層(壁畫由三個部門構成,壁畫的支持構造――墻壁或巖壁,地仗層――又叫灰泥層,顏料層――記者註)還沒幹透的時辰,畫師有意中按上往的,之後的顏料就籠罩在這個掌紋上。“很是鮮活的掌紋,仿佛能穿越時空,傳遞給我們暖和的信息,讓我們看到那時畫師是若何盡心盡力創作的。”
“絲綢之路的天然前提很是匱乏,在艱巨動蕩的年月,現代的匠人、和尚、世傢富家齊心合力,發明瞭延續千年的文明遺產。”陳海濤說,“而在上世紀40年月,敦煌藝術研討所(敦煌研討院前身)第一任所長常書鴻師長教師,前一天仍是享譽法蘭西的藝術傢,後一天就離開戈壁沙漠,面臨永遠也趕不完的沙子,維護下瞭敦煌。”
2017年的雨水特殊豐沛,陳海濤從辦公室的窗口有意中向外看,發明任務瞭十幾年的戈壁,忽然罩上瞭一層粉綠色,年夜片的多肉植物抽芽瞭。而它們的種子,不了解幾多年前就埋在這裡,靜靜地等候某種機緣,抽芽、開花、結籽。
陳海濤愛好這句臺詞:記憶猶新,必有回響。“會一輩子待在敦煌嗎?”“看來是。”
編纂:魏蔚